2009年12月5日 星期六

周邊語音學

周邊語言學(聲音)
周邊語言學是一種主要的口頭運動並且它所牽涉到包含語音的速度、音高變化、音量、和聲音性質。說話者聯動他的聲音將會影響他所散發給聽話者的信息。當我想諷刺他人時,我就會改變我的音調。假如我沒有這麼做或是聽話者對這樣子的聲音改變沒有意識到,那麼他人可能會認為被冒犯了,因為他可能以為當我嚴肅地在談論到某件事的時候,我只是想要諷刺別人而已。
世界上有名的科學家對周邊語言學這種與其他溝通方式不同的研究是在將周邊語言學視為是能夠支持語言溝通的語音最小片段(fragments)和官能上的變形(facultative variants),以及是能夠被系統化(或是某種程度上能夠被列為自然的或是給予刺激的) 的約定要素(conventional elements)。
Trager將周邊語言學分為:
可以傳達出性別、年齡、情緒狀態、身體在空間中的位置的聲音形式。簡單的說,它傳達出內部生理和 外部身體的狀態。Ostwald更進一步地在提供已知的情形和特別的行為過程下,以許多生物學上的因素來研究醫學符號學(medical semiotics)以及分析聲音語氣(voice modalities)。
周邊語言(paralanguage)包括:
聲音特徵:音高、對 發音器官和聲帶運動的控制、深呼吸或是淺呼吸、構音控制、節奏等等。
聲音化(vocalization)能夠被分為:
聲音可表現出如笑聲(微笑或偷笑)、哭聲、哀泣聲、悄悄話、尖叫、啜泣、說話含糊、悲傷、呻吟、咆哮、打嗝、打哈欠等等。
聲音描述(聲音的強度與音高) 聲字(vocal word)是符合發出聲音和語音的一種複雜組合。可以是咳嗽聲、表示批評的“嗯”,或哭聲等等。
言語中,周邊語言的要素有:
新想法-舊想法:所要說的必定要和已說過或暗示的有所關聯。
音調變化:“使彎曲”。將聲音提高、降低或不變。
音高:利用音域所發出的高音或低音。
拍子:說話的速度。新想法 的說話速度會比較慢,拋開舊想法。
韻律:聲音的連貫。也被視作是“連續和暫停”,或是“措辭”。
暫停:在說話之前或之後,為了要吸引對想法的注意力而聲音短暫中斷。
強調:能夠指出重點的有力措詞。
  不論何時妳在溝通的時候,妳都是在使用口頭的和非口頭的信息來使他人了解妳的意思。人們時常在使用不同的事物,有口頭的和非口頭的,來和他人溝通。
非口語的溝通(non-verbal communication)或是“肢體語言”(body language)如動作學(kinesics)也被包括在周邊語言學之中。周邊語言學是研究當人在說話時,除了傳達到接收者的訊息之外,對說話者姿勢的解讀,解讀其生理構造及隱藏的訊息。一開始在周邊語言學這一範疇所從事的研究認為“姿勢語言其實是發音語言的前身 ( the language of gestures was a predecessor of articulated language)”。Berdwhistle打算要否定這樣子的假設,並主張說,就整體而言,身體運動表示法(notation)的系統是清晰並獨立的,這是說在我們的祖父能夠唸出他們所寫下來的東西之前,縱使他們必須搖動手和腳來表達互相了解對方,這也不是指說當他們拿筆時,他們就停止了運動。Mr. Lee Barr的動作學研究產生了一長串被系統化的姿勢:
  在男修道院所用的無聲姿勢語(mute language of gestures)
  印度教和佛教僧侶在儀式所用的手勢(ceremonial hand movement)
   在繪畫藝術中風格式的姿勢(styled gestures)
延續到今日的古文明
以及劇場姿勢(theatrical gesticulation)---但不幸的,只有在西方文明時才被注意到
Brem 和 Metz有提出理論,來解釋姿勢結構的轉寫描述成所有藝術形式中的一種溝通方法,他們的研究範圍是從民族記號學(ethnosemiology)出發並延伸到病理上周邊語言的形式。
另外,話語(discourse)就如同個人論述(例如故事)一樣,擁有全球共通的結構。舉例來說,雖然依文化不同而有不同的對話模式,但原則上,話語的開端和結尾都該是表示得很明確清楚。一個關鍵的要素:話輪轉換(turn-taking)。對話者兩造雙方需要知道在對話當中尋找合適的機會插入自己的意見,同時說話者也要在說完話之後給予對方一些暗示,表示對話結束(或者並未傳達任何暗示而繼續說話)。
這種全球共通的對話信號(turn-yielding,即說者要求聽者發言的症候)也是周邊語言學的一部份。嚴格來說,對話的暗示並不包含在文法當中,像是聲調(甚至是在如英文般的非語調語言)、手勢和拉長的音節或字還有說話大小聲等等。基本上,在沒有文法的時候,肢體語言就是我們唯一對話的方式。然而有少數研究學者對如何區分真正的語言和周邊語言(paralanguage)仍存有疑問,如McNeill 在1985年提出他的看法,他認為當在說話時,人類有一套和口語使用深深整合在一起,相當複雜的手勢文法。
最普遍的象徵式溝通之形式就是語言。然而,世界各地的人類文化也同樣地仰賴周邊語言---除了正常傳遞語意的方式來將意義編碼。周邊語言可以透過以音高和音域方式來傳遞訊息(像語調上揚來構成問句或是降低聲音來諷刺別人)。周邊語言也同樣可以透過肢體動作或是手勢來表達意思。周邊語言因各個不同的文化而有所不同。在一個語言當中一個有意義的行為可能到另一個語言時會沒有意義或是所含意義完全不同。
周邊語音學指的是人類本身能夠製造出聲或音,並且這些聲或音帶有語意,可與他人溝通,傳達訊息,但這些聲或音不包括在於音素當中。周邊語音學於不同地區不同國家有不同的意思。例如,當某人到了吵雜的環境,像是在教室裏,咳嗽表示想吸引人注意。在德國,聽完演講後,聽眾不斷敲打桌面表示鼓掌,而在其他國家,如台灣、日本、美國拍手表示讚賞﹔另外,在其他地方,發出嘖嘖聲表示惋惜或惱怒。還有像吱吱吱,一種喀咯音,也可以是用來表示不贊同。以上種種例子都是周邊語音學所要描述的對象。

周邊語言學在臨床上的應用
周邊語言學(也同樣叫做是聲音學---vocalics)是和語音中非語意的方面有關---亦即除了文字以外的部分,這就是事物被表達的方式。由Albert Mehrabian教授所做的研究顯示在大部分的對話中,有將近38%的影響是來自於那些如何將事情表達出來的各種方式。
近年來,從事研究工作者持續地在探討產生在聽者身上各種不同的聲音特性。他們發現,就有意義的層面來看,聽話者能夠判斷說話者的年齡、性別、種族、教育程度、所處的地理位置和性情如何如何等等。當你下回和他人對話時,多留心一下對方聲音的本質如音量、音高、速度、和強弱等,看看你是否可以看出什麼端倪。高聲調的聲音一般都被認為是像徬徨無助、緊張等等的情緒,然而,低聲調的聲音通常被認為是有力和成熟的表徵。當我們一個字一個字慢慢審慎說話的時候也通常被認為是表達憤怒或是興奮,受驚嚇的病人則傾向於說話時表現出躊躇不安或是聲音打顫的樣子。
妳要如何描述妳自己的周邊語言?妳的聲音可以表達出冷靜、有耐心、惱怒、感興趣、或是敏感嗎?那這些情緒又要怎麼樣子被別人所感受到呢?每天,我們都會透過電話和別人交談。我們可以判斷來電者的年紀、性別、個性、才智、或是個性---甚至是身體構造等等。有經驗的醫生通常能夠只憑聲音就可以判斷病人當時的心情好壞,病情有沒有好轉等等。在所有人類溝通的管道當中,人類聲音是最會顯露出訊息的。因此,每一個醫生都應該努力地學習如何“讀音”。或多或少的情緒都會藉由聲音的反射透露出來。再一次,若是你未來會成為醫生的話,請記得要對你自己和你病人的聲音更加地敏感一點。

周邊語言學在教學上的應用
在教學上也是一樣,老師不只是要說重點,而且還要知道要如何說出來並對學生產生影響。非口頭的信息是在教學過程中,溝通時的一個主要的部分。
有三個主要的理由,使得老師應該要注意到課堂上非口語的行為:
1. 對非口語行為的注意將使得你更能準確地接收來自學生方面的信息。
2. 你將成為一位更稱職的信號傳遞者,加強學生的學習。
3. 這樣子的溝通模式增強了老師和學生在理解上,心理親近性的程度。
這種非口語溝通上的切面包括一些聲音元素如:
聲調 ( Tone )
音高 ( Pitch )
韻律 ( Rhythm )
音質 ( Timbre )
響度 ( Loudness )
音調變化 ( Inflection )
想要有最佳的教學效果,要學習著如何改變在你聲音中這六個要素。對老師最主要的批評就是老師是用單調的語調在教課。學生會將這類的老師的授課看做是無聊、乏味。學生報告指出當他們聽著沒有學著改變上課聲調的老師的課時,他們沒有學到什麼並且很快地就喪失了興趣。
以上就是對周邊語言學及周邊語音學做簡單的介紹,希望藉由這樣子的方式,讓大家都能夠對生活週遭的任何口語或是非口語的訊息都能夠更加敏感、更有“感覺”。
 
相關書目介紹
David Crystal. The English tone of voice: essays in intonation, prosody and paralanguage. Edward Arnold
Mary Ritchie Key. Paralanguage and Kinesic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pril 1975. Scarecrow Press
Fernando Poyatos. Paralanguage. 199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Fernando Poyatos. Nonverbal Communication Across Disciplines: Paralanguage and Kinesics. April 2002.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深度書評
書名:《Paralanguage》
作者:Fernando Poyatos
出版資訊: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 1992

◎書中對Paralanguage的定義:
‘Paralanguage’, represents the ‘categories’ and ‘forms’ of what is understood as paralanguage utterances produced or conditioned in the areas covered by the supraglottal cavities (from the lips and the nares to the pharynx), the laryngeal cavity and the infraglottal cavities (lungs and esophagus), down to the abdominal muscles, as well as the intervening momentary silences, which we use consciously or unconsciously supporting or contradicting the verbal, kinesic, chemical, dermal and thermal or proxemic message, either simultaneously or alternating with them, in both interaction and noninteraction.

◎ 本書章節介紹:
本書共分七章和一結語,根據作者的說法,這本書的內容是以上面對Paralanguage的定義做為基調的。以下是是章節介紹:

Chapter 1: From Moment to the Sound
The Sign-Emitting activities and Nonactivies of the Human Body as a communicator
→說明human sounds在聲腔和鼻腔被製造出來之外,其實是很具說服力的,可以由在每個文化中,我們要和自己,他人,或圍繞在我們身邊的事物溝通所作出的動作來決定。因為這一切都混合進語言和周邊語言中,乃至於環境中的sounds,可能是搞不清意義的,或聽覺上很像是語言的音,都不能被忽略或是從人類語言現象和溝通過程中被不實際的分離出來。只有在我們自己感覺到所有溝通用的聲音後,我們才能試著去把焦點放在純粹由器官所發出的語言或周邊語言的聲音。

Chapter 2: The Anatomy and Physiology of Vocal-Nasal Sound Production
An Audible-Visual Approach to Language and Paralanguage
→第二章主要就是在講純粹由器官所發出的語言或周邊語言的聲音,這而這部份即是可聽-可看(audible-visual)的部份。這章除了描述發音器官的解剖性特徵外,也包括了他們發音的可能性(articulatory possibilities)和肌肉的生理性(muscular physiology)。對溝通聲音的分類和定義都無可避免的跳脫出傳統IPA式的限制,因為這兩種特性皆讓人理解到和每一個可看到的發音器官的溝通方面有所關連,而這一面,即一般說的Speaking face。另外還講到每個發音器官基本的病理及一些對此的解讀符號 (transcription symbols) (以電腦的符號為基本)也有提供,以利試著了解實際的社會或病症解釋。

Chapter 3: Language-Paralanguage-Kinesics
The Basic Triple Structure of Communication in Face-To Face Interaction
→說明字(Words)有其表達上的限制,及語音三個面向或三基本結構:language-paralanguage-kinesics 及其多樣性的結合,自然的包括無聲的插入和話語的進行,不可缺少的對言談進行細節分析,或估量溝通的可能性及由reduced interaction(即由或和聾、盲、殘疾人士)所產生的問題。因此,多系統的解讀(multi-system transcription)便提出,使我們不能忽略其他伴隨的行為(cobehavior),也不能忽略整體情況背景(total-conditioning background)的許多變異。

→接下來的四到七章在討論四種paralinguistic的分類。
Chapter 4: Primary Qualities
The Speaker-Identifying Paralinguistic Features
→介紹語音基本性的主要特質(如響度,聲調)和他們在語言、社會、文化和病理方面。
4.1 The conditioning factor and classification of primary qualities
4.2 Timbre
4.3 Resonance
4.4 Loudness
4.5 Tempo
4.6 Pitch: level, range, registers and intervals
4.7 Intonation range
4.8 Syllabic duration
4.9 Rhythm
4.10 Conclusion

Chapter 5: Qualifiers
The Many Voice of Interaction
→對paralinguistic所指的特質定義和分類,特質即是很多聲音的特性和聲音型態,牽涉到labelling的問題,聲音的製造,態度的和溝通的功能,社會的領悟,文化層次和病理的出現。

Chapter 6: Differentiators
The Eloquence of Emotional and Physiological Reactions
→討論paralinguistic的變異(differentiators)。這些是做為可聽-可見的現象有phonetically 和 kinesically上有極大關係,也和socially, psychologically, clinically culturally和crossculturally有很大關係。(不只笑和哭這種,而且是更細微的像咳嗽或擤鼻涕)。
6.0 Introduction: the status of differemtiators as a paralinguistic category and as components of interaction
6.1 Laughter
6.2 Crying
6.3 Shouting
6.4 Sighing and gasping
6.5 Panting
6.6 Yawning
6.7 Coughing and throat-clearing
6.8 Spitting
6.9 Belching
6.10 Hiccuping
6.11 Sneezing
6.12 Conclusion

Chapter 7: Alternants
The Vocabulary Beyond the Dictionary
→提供如何對於paralinguistic alternants的定義、分類、分析及書寫的理論和方法論。在正式字典之外的像字的、充滿在我們日常生活的獨立結構體,最富引申意義的和最多色彩的一連串表達,往往是最具挑戰性去定義或標籤出其意涵。

~節錄和翻譯自《Paralanguage》一書中contents和 P6~8 之The definition of
paralanguage and the contents of this book